2024年,傳統文學期刊、報紙的轉型之路成為文學界一大熱點話題。一方面,《人民文學》《收獲》兩大老牌期刊先后走進“與輝同行”直播間,與莫言、梁曉聲、蘇童等作家一起共話文學,在創下銷售紀錄的同時,也探索出……[詳細]
2024文學關鍵詞(二)回望和檢視2024年的文壇,有許多可讀可思的作品讓人讀后難忘,有不少可圈可點的事件令人印象深刻。但從宏觀層面來看,有一個重點和一個熱點格外凸顯,也值得關注。一個重點是“兩個計劃”,一個熱點是“新大眾文藝”……[詳細]
長篇小說是文學之重器,長篇小說表現時代的力度,探究歷史的深度,篇幅容量的長度,體恤世道人心的溫度考驗著作家創作的綜合實力……[詳細]
無窮的遠方和人們,如何與文學有關?2024年,在一串關于文學、文藝現場的重要信息中,文學呈現出意味深長的“生死疊加”狀態。我們可以從無數種角度闡釋文學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……[詳細]
在2024年的中短篇小說創作中,作家們愈發關注人類的內宇宙與外宇宙的關聯與平衡話題。一方面,刻畫個體靈魂的深淵鏡像……[詳細]
在命運面前——2024年度短篇小說盤點2024年度短篇小說選本共收入十三篇作品。依舊是老中青搭配,依舊是注意推介青年和少數民族作者,限于視野,限于字數,最終呈現出此般模樣……[詳細]
四季如往常一樣更迭,日子一天天悄然流逝。回首2024年的散文閱讀,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,過往的人生經驗、當下的種種困惑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期望,都在閱讀中隱秘地相互交織、呼應。散文宛如時光寶盒,其間珍藏著喜怒哀樂。一旦我們從忙碌的日常生活中靜下心來,仔細分辨,作品中蘊含的情感脈絡與思想光芒就像明亮的火焰,點燃我們內心深處的感喟與思考……[詳細]
報告文學是基于現代新聞而生成的新興文體。新時期的報告文學因其對現實的深刻關懷和文體形態的創造,生成了重要的文學史和文體史的意義……[詳細]
2024年報告文學創作概述對于新階段農村變化和新時代的山鄉變遷,作家們傾注了極大的創作熱情,涌現出了一批新作,令人印象深刻……[詳細]
2024年,我們與諸位師友一起,觀象析理、解疑釋惑,分享著對網絡文藝發展的思考和見解。新的一年,我們期待與更多名家新銳相約,共同品讀這紛紜多姿、生機勃勃的文藝現場,希望為讀者正確打開網絡文藝大門提供切實的參考……[詳細]
2024網文改編IP劇:娛樂精神、現實意識與喜樂面貌2024年,網文IP改編劇市場在微風平穩的表面下,潛藏著隨著時代變化而來的暗潮。微短劇的崛起與出海,一方面沖擊了網絡文學寫作市場……[詳細]
2024年10月,摩洛哥裔法國作家蕾拉·斯利瑪尼(Le?la Slimani)“他者之鄉”三部曲第一部的中譯本出版,作品名叫《戰爭,戰爭,戰爭》。[詳細]
2024英語文學熱點與年榜|沿著經典的足跡,直面歷史與當下的決心這些書單囊括了知名作家的新作,也包含了不少新人作者的聲音,更重要的是呈現出這一年作者們關注的題材以及拓展的邊界……[詳細]
即使是平凡的一年,也是不該被忘卻的,因為有太多的重要作品伴隨作家們的辛勤勞作帶著墨香走進書店,走向網絡,走向我們的書桌。當評論家們翻檢2024年的文學作品和現象,竟然發現,有那么多重要作品和若干珍貴的記憶,已經逐漸被歲月蒙塵。我們需要記錄,需要梳理,需要記下這些片斷,因為它們曾經打動我們的心靈,也將會在文學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跡……[詳細]
2024年,傳統文學期刊、報紙的轉型之路成為文學界一大熱點話題。一方面,《人民文學》《收獲》兩大老牌期刊先后走進“與輝同行”直播間,與莫言、梁曉聲、蘇童等作家一起共話文學,在創下銷售紀錄的同時,也探索出文學在人民中“尋親”的新方式。此外,各大傳統文學期刊紛紛“出招”,如《天涯》《小說月報》等開始嘗試“直播帶貨”,《十月》《花城》等入駐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。另一方面,歲末之際,也有幾家老牌文學報紙、期刊在媒介融合等新的時代背景下完成了轉型或休刊,關于“紙媒的時代正在逝去”的言論引發熱議……[詳細]
“兩個計劃”是中國作協及其相關部門持續推進的“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”和“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”。在2024年的長篇小說創作方面,許多好的和比較好的作品,大都出自于這“兩個計劃”之中。2024年,“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”有劉慶邦《花燈調》、老藤《草木志》、津子圍《蘋果紅了》、忽培元《同舟》、楊逸《東山坳》、陳集益《金翅魚之歌》、王宗坤《極頂》、翟妍《霍林河的女人》等作品相繼出版……[詳細]
2024年歲末,《咬文嚼字》《語言文字周報》、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、小紅書、嗶哩嗶哩網站等平臺均發布了年度流行詞,“班味”“銀發力量”等一系列詞語榜上有名,此次我邀請了來自北上廣三城的三位作家,談談他們對這些詞語的感受與辨析,以及與這些詞語相關聯的大眾流行文化現象……[詳細]
1月12日,由中國小說學會主辦、江蘇省興化市委宣傳部承辦的中國小說學會2024年度中國好小說評議會在興化舉行。來自全國各地的35位專家、學者,在前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,經過認真、細致的遴選和熱烈、深入的討論,最終推出45部作品。其中,張楚的《云落》等5部長篇小說,呂新的《木匠》等10部中篇小說,徐則臣的《紫晶洞》等10部短篇小說,殺蟲隊隊員《十日終焉》等10部網絡小說,徐全慶的《茶香》等10篇小小說·微型小說入選……[詳細]
“天以新為運,人以新為生。”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,必須增強文化自信,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。2024年的文學研究,以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,堅持守正創新,積極建構文學研究自主知識體系,表現出鮮明的主體意識、開放的思想格局、自覺的現實關懷和宏闊的歷史視野……[詳細]
回顧過去的2024年,中國文壇留給我們無數難忘記憶:山鄉巨變創作熱度不減,“素人寫作”引發情感共鳴,文學借助影視頻頻出圈,AI給創作與翻譯帶來機遇挑戰,文學期刊主動“尋親”擁抱讀者,網絡文學持續“出海”圈粉世界……展望未來,文學的表現空間更遼闊,受眾更多元,創作主體更多樣,寫就中國故事的生生不息……[詳細]
2024年是農歷甲辰年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龍年被認為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年份。2024年的文學領域,確實也以創作的異常活躍、作品的花團錦簇呈現出一派蓬勃葳蕤的征象。而且,無論是閱讀紛至沓來的文學作品,還是品讀目不暇接的文學現象,人們都能感受到格外濃郁的生活氣韻與撲面而來的時代氣息……[詳細]
自2023年初,中國作家網隆重推出“中國作家網文學好書”,迄今已推出12期共120本“文學好書”和“2023年度十佳”。2024年,我們繼續在本年度6期好書的基礎上,選出中國作家網文學好書“2024年度十佳”。 蛟龍去,靈蛇來。巳巳如意,生生不息。在乙巳蛇年即將到來之際,恭祝廣大作家、讀者、出版社的朋友,以及長期關注、支持中國作家網和好書工作的全體師友,新的一年平安喜樂,萬事如意,與好書相伴,與好運相伴![詳細]
2024年,“優選中短篇”欄目共推薦73部作品,其中中篇小說39部,短篇小說34部。經專家推薦團年中和年末兩次評選,分別推出上半年榜單(10部作品)和下半年榜單(10部作品),最終形成2024年“優選中短篇”全年榜單,共20部作品,包含10部中篇小說,10部短篇小說,以下為上榜所有作品。[詳細]
2024年,是中國作家網原創頻道推出“本周之星”欄目的第5年,這一年我們共評選出39位“本周之星”,他們與以往有什么不同和改變?點評人對此又有怎樣的突出印象?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點評人如何總結這一年的“本周之星”,并以此為窗口,觀照一年來原創頻道整體的創作成果與特質。[詳細]
自2018年改版上線以來,中國作家網原創平臺得到越來越多基層作者的支持,2024年我們新增注冊會員近1萬5千人,共收到投稿近11萬篇,每一篇稿件都由人工審核,原創平臺的審稿編輯老師們在背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,他們認真對待每一位作者,努力發掘潛在的好作者,擦拭他們,讓文學的原野星光璀璨。 [詳細]
2024年一共評選出39位“本周之星”,他們來自廣大的基層,涵蓋了多個年齡段,展現出蓬勃的活力與多樣的風貌。成為“本周之星”后我們的原創作者發生了哪些創作上的轉變?我們邀請了2024年的三位作者,請他們談一談成為“本周之星”之后的心聲。 [詳細]
“一行美麗的詩永久在讀者心頭重生。”這句孫玉石先生經常引用的話,出自李健吾寫給卞之琳的《答〈魚目集〉作者》,由李健吾化用自法國象征主義詩人瓦雷里的句子:“一行美麗的詩,由它的灰燼,無限制地重生出來。”[詳細]
新年,中國作家網邀請多位作家、學者、編輯、媒體人等,回顧他們2024年的文學生活。受邀者或深耕于自己的創作、研究領域,或投身于文學閱讀和文學勞作中,或沉入生活積蓄養分、靜待破土……大家的文學生活各有不同,有收獲和啟示,也有困惑和思考;但都身處鮮活文學現場,共同參與著文學生活、文學生態的塑造。希望回顧過后,我們都能找到更為清晰的坐標,一起朝前走。[詳細]
2024年,也許是我1987年參加工作以來“工作最忙碌的一年”,因為正好碰上“中法建交60周年”。法國駐華大使白玉堂先生告訴我,今年中法之間共舉辦了400多場文化藝術交流活動,也就是說,平均每天不止一場活動。這肯定是前所未有的。我還記得,法國詩人博納富瓦(Yves Bonnefoy)曾問我:“如果要給英、法、德這三個歐洲國家,找文化緣分上最親近的三個亞洲國家,你會怎樣找?”[詳細]
2025年的第二個清晨,陽光撒滿大地,透過窗戶照進辦公室。毛澤東文學院鳥語花香,同事們還沒有來,我已經思緒飛揚。這是我多年的堅持,安靜地坐在辦公桌前,面對一杯綠茶、一臺電腦以及一摞摞堆得比我頭還高的書,靈感與晨光一樣在白墻上瞬息變幻……[詳細]
20世紀初,隨著中國藝術品流入海外,西方掀起了中國藝術的熱潮。以“氣韻生動”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畫論與彼時的西方思想潮流不謀而合,經歷岡倉天心、勞倫斯·賓揚、喜龍仁等多位漢學家的轉譯,又經留學海外的陳師曾、滕固、劉海粟等將不同的語言譯回中文,在多種語言的回音室中流動、循環。藝術的關系,絕非一眼到底的純澈透明,因為藝術的播遷本來就充斥著細微、復雜、并行、錯綜的運動。2024年藝術書單旨在以盡量開闊的視野觀照藝術,及其相關的人文、社會等領域的同頻共振與回響,以期介紹給我們的讀者兼具強度與密度的閱讀。[詳細]
我們愿網羅好書,但因篇幅所限,只選取具有典范意義的學者佳作、有益于學科建設的研究新著、體現編纂意圖的文叢文集、代表學術前沿的理論作品、獨具風格的文學批評以及切實有效的寫作研究。此外,除有特別的紀念意義,“列錦”原則上不推薦舊作再版。2024年起“列錦”增設“借鏡”部分,將泛人文學科對現當代文學研究有所啟迪的其他新著附后,以示他山石之效。希望通過這份工作,能為一段時期內的文學研究存目。[詳細]
網絡文學發軔以來,圍繞“成長,夢想和愛”內核,涌現出許多文學性、思想性和可讀性并重的作品,如今歷經淘洗,網絡文學在承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、出海講述中國故事以及建設文化強國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。 2022年起,中國作家網書單欄目增設“網絡文學新作推介”專欄,邀請多家重點網絡文學網站,為讀者推介近期新開書或者新完結的作品,涵蓋多種題材,故事多元豐富。2023年起,我們還會邀請專業有活力的審讀團隊,兼顧趣味,共同“閱評”,挑選出正能量優秀新作,為愛發電。愿愛讀書的你能在網絡文學里獲得愛與勇氣![詳細]